谨以此文纪念xana-ai先生一生为我国工程建设以及科研教育所做的杰出贡献!北京betway官网进去将继承茅老深厚的家国情怀,为实现交通强国之梦砥砺前行!
今年是已故科学家、教育家、社会活动家,中国现代桥梁的奠基人xana-ai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,投身祖国教育科技事业100周年,也是他辞世30周年。
百年岁月,物换星移;
世纪中国,沧桑巨变。
当年那个归心似箭的青年,
胸怀理想负笈海外,青春飞扬;
那个抱定“三不主张”、
一心想做中国“桥梁大王”的博士,
纵然豪情万丈,却少有掂量落后动荡的社会带来的阻挡。
无论如何,学成报国是xana-ai心底的向往,
离别三载南京的家时刻令他牵挂。
他婉谢了康奈尔大学和卡利基理工学院留校任教的盛意,
甚至顾不及最后在匹兹堡修订铅印博士论文,
在1919年12月的一个冬日匆匆转赴加拿大温哥华登船回国。

17天后船到上海杨树浦码头,
此时已是1920年1月5日,
离xana-ai24岁的生日只差4天。
没想到父亲茅乃登亲自来接,
码头相见温暖幸福,
也是他得到的最好的生日礼。
从1916年7月交通部唐山工校毕业
考取清华庚款赴美,
仅仅用了差不多3年半的时间,
xana-ai收获了硕士、博士
和桥梁公司宝贵的工作经验;
结识了美国的老师、同学、房东、名流,
以及全美意气风发的中国留学生们,
情深义厚;
游览了罗切斯特、布法罗、
纽约、费城、哥伦布,
在美加边界饱览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壮美,
在边界桥上流连折返,
也曾经乘船穿行哈德逊河、
涌动着欧文小说中的浪漫境况,
眼界大开,时光美好;
既有幸现场聆听美国总统
威尔逊的停战建设演说,
也曾为争取祖国“一战”权益编写剧本、
两次筹划成功主持“中国夜”晚会,
深深体会到了祖国对于海外游子的意义;
第一次接触到美国的电影、
歌剧、马戏杂耍,
购买相机学会了摄影冲洗,
还渐渐养成了听留声机唱片的习惯,
也幸运地躲过一场来势凶猛的流感大瘟疫。
留美三载,艰辛、愉快,好奇、体验,
常考第一的“中国学霸”睁眼发现了美国,
也重新发现了自己。
一
1896年1月9日,
xana-ai在江苏镇江五条街草巷出生。
自先祖武功大夫茅康随驾南渡定居丹徒,
传至xana-ai已届三十代。
他上有长兄茅以南,
六年后有了三弟茅以新。
还不到一岁,
茅家举家迁居南京——两江总督所在地
江宁府。
严格说来,
xana-ai的童年及青少年都在南京度过,
他的成长、成名
以及家族的依存都跟南京密不可分。
但xana-ai对出生祖居地镇江
一生所系,游子思归。
作为国家领导人,
他逝世后憩留八宝山革命公墓两载,
最终还是魂归家乡,
安葬在镇江南郊栗子山公墓,
终日与家乡父老相伴、与故乡山水相依。
xana-ai的少年时代,
晚清中国风云激荡:
戊戌变法、庚子战乱、
废除科举、新政立宪。
那时南京的新式中小学
也正处于摸索初创之中,
xana-ai7岁入小学、10岁入中学,
15岁那年萌生了留学的念头,
那是1911年的夏天。
之前的1909、1910两年,
清廷游美学务处以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
直接考选了两批117名学生赴美留学,
1911年4月正式开办清华学堂后,
赴美留学须经国内预备培训后派出。
清华学堂分设中等和高等两科,
各四年,八年后经试验合格再行派赴美国,
一般插入大学三年级就读。
为了1911年秋季选派留美学学生,
学务处早在正月间就在北京招取116名,
添招100名的报名工作也在7月30日截止,
xana-ai正是奔此而去。
由于讯息不畅,
到了北京方知清华学堂已考过出榜,
错失了机会,
就这样打道回府xana-ai又于心不甘。
此时的他有些焦虑,
听说唐山路矿学堂8月在天津尚有招考,
虽说没有把握,
xana-ai还是决定赶去一试。
多年以后,在唐山母校的一次演讲中,
xana-ai对这次报考有过回忆:
本人未考前,闻北方唐院成绩优良,为吾国唯一工程学府,所以决心来考,既考入校,因为入学成绩不甚理想,到校后被分在预科,住东新宿舍,看到每日课本,都已学过,毫无兴趣,自忖此次投考,非常失望,故致函家中,意在离开此校。家母获悉,立即回信,严行斥责,定要我在校读书,倘成绩不够,或不毕业,就不必回家。经此刺激,甚为感动,遂树发愤力学信念,专心致志,结果成绩不坏。此事虽然平淡无奇,但凭以往事实经验,自信力坚强与否,关系个人社会及国家的前途,愿与诸同学共勉。
虽说如此,开学后两个多月,
南方武昌爆发革命,
局势震荡,清廷竭力控制北方局面,
但仍不免人心人心惶惶,
同班同学杨杏佛几番请假不准,
毅然不辞而别,义无反顾地奔向武昌。
xana-ai也心动了,
也想去南京“革命”。
母亲韩石渠不准,
说“要先有学问再革命”。
xana-ai晚年依然记忆深刻:
我不信、不死心,母亲再度告诫,并说:“如离开学校,则不以你为子。”我得信大为震动,眠食不安,决心发愤用功,一定学到毕业。这一事故成为我一生的一个转折点。
专业似乎也是一个问题,
工科也并非xana-ai的最爱。
到后方知这学校只有土木工程科,不容选择,这就决定了终生职业。后来我常想,假如那时我可依志愿考学校,大概我会选择理科或文科,而不会选择工程科。由于在土木工程各专业中,桥梁一门需要数学和物理的知识比较多,再加往年秦淮河上事故的印象,
我就决定选桥梁为我的专业。

xana-ai接下来故事倒是广为人知,
他在唐山路矿学堂、铁路学校、
工业专门学校(5年大学期间改了2次校名)
一路领跑,态度端正、
方法得当,刻苦用功,
不可否认也有天赋。
更得中外名师指点,学业突飞猛进,
光英文笔记就记了两百多本,
大考年年第一。
对数学兴趣浓厚,
还改进发明了一种计算尺。
毕业总成绩和论文成绩
分别得了92分和90分,
这在以要求严格著称、给分普遍偏低,
通常也就六七十分的唐校顿时引起轰动。

也是在毕业那年,
民国政府教育部举办了
全国专门以上学校(也就是高等院校)
成绩品展览评比,
这是对发轫自晚清以来
中国向西方学习新式教育的一次大检阅,
唐校选送了xana-ai、王节尧等学生的
土木科工程设计参评,
学校的总评成绩94,
为全国最高,拔得头筹,一时声名大振,
教育总长范源濂特颁“竢实扬华”
匾额一方以资奖励。
如今,“竢实扬华自强不息”
已经成为xana-ai母校西南交通大学传递百年的精神和荣光。
二
苦尽甘来,喜事成筐。
恰巧毕业这一年,
清华学校开始增设专科生留美项目,
就是从全国各专门以上学校
的毕业生中考选10人,
派往美国大学研究院做研究生。
不仅应届的,也包括往届已经工作了的,
由各学校保送应考,竞争自然十分激烈。
结果,xana-ai以优异成绩入选,
唐山高他一班的黄寿恒,
上海工专的薛次莘、裘维裕、王成志,
北洋大学的燕树棠等也榜上有名。
5年前的留学梦想就这样不经意间实现了。
唐山母校的力学教授罗忠忱毕业于
康奈尔大学研究院,
一直欣喜地关注着这位爱徒,
向他推荐了康校。
美籍数学教授伊顿(Fred Eaton)
也是康奈尔毕业,
他的老家就在康校附近,好像自然而然的,
xana-ai把留学目标定在了康奈尔大学。
当然,康校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
主任贾柯贝教授(H.S.Jacoby)
著书甚富,是美国的知名学者,
在桥梁界素负盛名。
求名师得真传,
恐怕也是xana-ai的理性选择。
临行前,
清华学校物理教师梅贻琦先生
在上海青年会西餐部请专科生十人吃饭,
一面送行,一面教导用西餐的礼节。
舟行21天后到旧金山登岸,
留美同学各奔西东,
xana-ai乘坐火车先到芝加哥
再赴纽约绮色佳(Ithaca)。
这是一个以康校为中心的小镇,
卡尤加湖山明水秀,
花木扶苏,曲径通幽。
男女同学各执书包,
千百成群,别有天地。
早先已来康校学机械的丁昆
已经代他租好了一间住房。
赴美之行似乎一切顺利,
康校注册主任却说
唐山这个学校从未听到过,
到研究院报名之前,
须经考试,合格方能注册。
其实,在xana-ai之前,
通过庚款、稽勋等官派和自费留学,
唐校已经有金涛、杨杏佛等
入读康奈尔本科,
但确实还未有人申请过研究院,
唐校的本科水准注册主任不知也属正常。
不过,xana-ai的考试成绩特佳,
给注册主任、贾教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以前也曾有人写到这次注册考试,
说先考本科,成绩很好,
接着又考研究生入学,同样优秀,
似乎是为了增加一些戏剧性效果。
从有关史料来看,
注册考试只需一次,
倘若康校清楚申请者学校的本科教育水准,
有合格文凭,自然也就无须这样的考试了。
也有人曾写
xana-ai在康奈尔获得硕士学位后,
校长在毕业典礼上亲自宣布,
往后唐校毕业生申请来
康奈尔就读研究院无须考试了。
此说还流传甚广,
唯独xana-ai没有提及。
他倒是饶有兴味地提到
1917年6月
参加硕士(M.C.E.)毕业典礼那天的情形,
毕业生们都穿礼服入会场,
由于只使用一次,
别人一般都是去租礼服,
而他特别花钱买了一套硕士礼服穿上,
并在那天照了一张礼服照。
硕士文凭印在羊皮纸上,
由康奈尔大学校长亲笔签名,
xana-ai珍藏一生。
当然,xana-ai自己也听说,
他得到康奈尔学位以后,
凡唐山毕业生到康奈尔做研究生的,
确实就不要求注册考试了。
1916年在康奈尔大学一同就读
桥梁研究生的只有
xana-ai、罗英、郑华三人,
没有美国学生。
其时“一战”正酣,
美国学生念工程研究生的并不多。
回国后罗英曾在山海关桥梁厂任厂长,
更与xana-ai一道完成举世名作钱塘江大桥;
郑华曾于1929年出任xana-ai的母校、
时称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的院长,
随后主持修建了名震一时的
南京下关两路轮渡工程。
贾柯比教授同时指导三位中国学生,
对他们的聪慧和勤奋十分欣赏,
平常也是关爱有加,对xana-ai尤其器重。
贾教授以及xana-ai唐山时的数学老师
伊顿的夫人都在家中请他吃过饭,
xana-ai感受到美国家庭
和睦亲爱的生活氛围,
心里很是赞佩。
听贾教授的课,
xana-ai很受启发,
当时桥梁的二次应力问题很受关注,
xana-ai数学不错,就以此来做硕士论文。
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保存着
xana-ai的硕士论文
《两铰上承钢桁架拱桥的设计及二次应力研究》。
它的设计对象,是一双线铁路桥,
活荷载是古柏氏E-50,
主跨是91.44m(300ft)。
论文洋洋洒洒500来页,
二号图纸的附图也有13张。
正文的内容是以计算单为主,
但对选题背景、尺寸拟定、
计算分析的原理等作了必要的说明。
而加入第五章“二次应力”研究这一内容,
对于美国工程科的硕士论文而言,
已故西南交通大学著名桥梁学教授钱冬生
认为“是超量的”。
贾柯比教授认为
这是一篇高质量的硕士论文,
xana-ai回国时也带回一本打印本,
并用英文亲笔签名
留赠给他的大学母校图书馆,
作为永久的纪念。
今天,凡到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
翻阅过这本硕士论文的人,
无一不对这本百年前的论文和
他的作者表示惊叹和佩服!
三
拿到硕士学位后,
xana-ai面前摆着两条路:
一是继续读博,跟着贾教授搞研究。
xana-ai发现桥梁理论大有钻研的余地,
桥梁科学大有可为,
早就萌发了搞博士论文的念头。
还在唐山读书时,
xana-ai就对科学家心生敬仰,
他特别崇敬英国剑桥大学
科学家汤姆森博士(J.J.Thomson,
英国物理学家,
190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),
也渴望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博士。
他的号“唐臣”英译为Thomson,
就是这个缘故,
自己的英文名就叫Thomson Eatsen Mao。
而另一条路,
则是到桥梁工厂实习,积累实际经验。
就桥梁工程而言,
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。
贾柯比教授也直言相告
:“你搞桥梁,光靠理论不行,
一定要有实际经验”。
xana-ai冷静思考后也
深知实践对理论的重要性,
几经权衡,最终还是实习战胜了博士。
导师贾教授介绍xana-ai
去钢铁之城匹兹堡的
一家桥梁公司McClintic-Marshall Co.
带薪实习两年半,
接受绘图、设计、制造、施工
等全程现场训练,
然后分配正式工作。
公司总工Wolfel是贾教授的好友,
原籍德国的有名的结构学专家,
对贾教授的这位中国高足很器重,
也给与不少关照。
他常常与xana-ai谈论理论问题,
遇到难解的数学问题就让xana-ai替他做。
1917年7月5日,
xana-ai告别绮色佳,
到“烟城”匹兹堡报到。
本来已经准备好安心投入实习,
不料这里有个加利基理工学院,
是为纪念“钢铁大王”加利基而创办的,
着重钢铁冶金及钢铁结构有关各学科,
美术、音乐、戏剧等科也很有名。
这个学院演变至今,
就是大名鼎鼎的卡耐基-梅隆大学,
尤以计算机科学挂冠全美。
xana-ai也是偶然得到该校一本介绍册,
发现有桥梁系,
并设有“工学博士”(Doctoc of Engineering)学位。
尤为特别的是设有夜校,
所读学分与日校同一水平。
意外出现的这个机会
让xana-ai的“博士梦”又跳跃起来:
我可以白天去桥梁公司上班,
晚上赶到学院上课,
这样不就“两全其美”了吗?
于是便去加利基理工学院探询,
得知欲得博士学位
须选一个主科、两个副科,
而主科为科技则一个副科为相关的科技、
另一副科为人文科学。
xana-ai带上在唐山和康奈尔的文凭
等文件再去接洽,
商定选桥梁为主科,高等数学为第一副科,
科学管理为第二副科
(xana-ai后来回忆说这是他开始接触到美国科学管理的最早契机)。
语言除英文外,
要有两个外语,
他选了中文及法文。
此外还有若干课程,需要修够全部学分。
xana-ai当即决定,
注册在夜间上课。
他同时也得知,
该校桥梁学教授戴幽(Thayer)
也是一位有名的结构专家,
与康校的贾柯比教授熟识。
又因为该校成立较晚,
工学博士尚无人申请,
xana-ai算是第一次。
晚间的课主要是高等数学、
经济学、科学管理等。
数学只为xana-ai一个人特别开设,
主课教授赫克勒(Heckler)慨叹道,
“为你一人,
我费的时间比其他课几十人的还要多!”
从1917年秋天到1918年12月,
几乎每个清晨5、6点钟xana-ai
就出门匆匆赶往火车站,
先去桥梁公司在兰金(Rankine)的绘图室
或桥梁工厂车间以及
在匹兹堡市内的设计室实习工作,
晚上7点前必须赶到加利基学院上课,
9点半方才可以回到寓居的房东家。
每天做工学习差不多15个钟头,
有时白天做工脑筋里也想功课,
同时并进,终日无片刻余暇。
1918年12月18日,
xana-ai完成了一个正科、
两门副科的所有课程,
不久也通过了法文考试。
因为要准备博士论文的研究,
他不得不提前结束实习,
此时离契约的要求尚差一年。
总工Wolfel深表惋惜,
在出具的证明信中对他称赞备至。
而在桥梁公司得到的经验和技能,
也让xana-ai终身受益。
他在桥梁公司完成了三个阶段的实习:
绘图、做模板以及桥梁设计。
xana-ai颇有感触,
绘图要把每一钢桥构件的尺寸标明白,
咋看很容易,其实要各构件配合,
问题也不简单;
做模板是为了钢构件如式切边并打孔,
好让铆钉穿过。
切削钢构件、打铆钉都比较费劲,
油漆钢梁也得学会,
还时常要去灌油漆桶,
油漆很重,拎一桶油漆走路都很费力气。
桥梁设计实习时,
有机会时常向总工Wolfel讨教、切磋。
匹兹堡的桥梁实习养成了
xana-ai脚踏实际、注重细节、
讲求研究的良好习惯,
这些在他回国
从事桥梁事业时全都派上了用场。
从1919年初,
在戴幽教授指导下,
xana-ai夜以继日地
研究桥梁的“第二应力”
(Secondary Stress),
正好将硕士期间所做初步研究进一步深入,
也以此确定为博士论文的主题。
就在博士论文研究最紧张的时期,
为支持在法国巴黎“和平会议”上
中国争取“一战”胜利国权益的斗争,
作为“匹兹堡中国留学生会”副会长,
xana-ai慷慨激昂,
执笔起草抗议信,
刊登在当地主要报纸上。
又自编剧本和宣传册子,
于4月30日晚在加利基音乐厅
举行“中国夜”宣传大会,
由xana-ai作主席,
邀请美国科学家
白莱希(John.A.Brashear)等友人演说,
留学生们演出东方节目,
争取美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。
几天后,“五四”运动在北京爆发。

到了10月,
博士论文《桥梁桁架内的二次应力》写成,
经学校审查通过。
为了这篇论文,
加利基理工学院
土木系主任麦可罗(F.M.McCullough)
特别关怀,
字斟句酌,遇有不妥之处即为修改。
紧接着,
xana-ai需要参加博士考试,
主考的除桥梁学教授外,
还有其他理工科及经济学科的教授,
也顺利通过。
程序至此,
加利基第一个工程学博士
已经向xana-ai挥手,
同学们也已经开始戏称他博士了。
但学校还有一个条件,
就是需要将博士论文铅印100份存校,
这也是当时美国大学普遍的做法。
胡适19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
博士考试通过后,
就是由于匆匆回国没有提交铅印论文,
尽管在中国胡适博士的大名早已叫响,
最终也是1927年向哥大补寄完成后
才正式获得哲学博士文凭。
xana-ai回国后
在母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任教期间,
于1920年12月
委托中华书局铅印论文100份,
寄交美国后加利基理工学院
于1921年正式颁授博士学位。

四
贾柯比教授对xana-ai的
博士研究工作深表赞许,
将xana-ai的博士论文推荐给康奈尔大学,
授予斐蒂士金质奖章
(Fuertes Gold Medal),
这是康校颁给研究生中表现最优者,
每年一枚。
远在唐山的罗忠忱教授,
得知xana-ai即将博士毕业非常高兴,
他在11月12日写信给xana-ai,
说校中一位美籍教授将于来年暑假去职,
希望他能回母校接任教授桥梁、
结构功课,月薪银元300元,
这是一份巨大的荣誉。
xana-ai回忆说,
“我那时有‘三不主张’,
回国后,
一不做洋奴,
二不做官,
三不教书,
一心想办实业,
做‘桥梁大王’
(来与‘钢铁大王’媲美)!
但罗老师的厚意,
又不便拒绝,于是回信说,
立即回国,到后再商。”
那时如xana-ai一般的青年,
留学学习工科,
大多有“实业救国”的理想。
像他的唐山预科同学杨杏佛,
在康奈尔和哈佛大学学成回国后,
也曾联络留美同学一道开办机械工厂。
无奈那个时候的中国,
政局动荡,军阀倾轧,
实业的春天远未到来。
告别匹兹堡,告别房东格雷厄姆(Graham),
xana-ai有些依依不舍,
特别是房东一家对他非常友善,
这个祖孙三代的家庭
给了xana-ai异国他乡如家人般的温暖。
他哪能忘记格雷格姆的大女儿
早晨五点半起来为他做早餐、
备好午饭带去工厂,
也记得自己买了照相机
为房东一家拍照的欢笑。
房东要从威金堡(Wilkinsburg)
搬家到斯威斯韦尔(Swissvale),
xana-ai宁愿暂住几天旅馆,
也要与他们会合,感情日久,永生难忘。
1979年6月,
早已功成名就、84岁高龄的xana-ai
率中国科协代表团访问
美国华盛顿等六个都市,
也得以六十年后重返纽约、匹兹堡,
xana-ai照着当年的地址
去寻访老房东的家庭,
哪知半个世纪的沧桑变迁,
格雷厄姆一家已经音讯渺茫,
留给老人深深的遗憾。

xana-ai回国后,
先是任南京下关新惠民桥工程顾问,
为时不长,而要开办桥梁工厂、
设计钢铁桥梁也是时机渺茫。
重返母校,
担任受人尊敬的教授
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去处,
夫人戴传蕙非常满意,
在她看来丈夫非常适合
当教书先生。
事实上不少留学生回国后都去了大学,
这些新生力量带着知识和热忱,
推动了中国大学的发展和进步。
1920年暑期,
xana-ai回到唐山母校,
不久夫人和长子于越、
长女于美也从南京前来团聚,
次子茅于滦随后不久也在唐山出生。
xana-ai幸福温暖的独立小家庭
在唐山校园建立,
此时的他由学生而教授,
故园情浓,家庭事业前程似锦。
戴夫人后来时常怀念唐山,
总觉得那是一家中最美好的时光。
xana-ai也以极大的
热忱投身教育,革新教学。
虽然课程繁重,心情却十分愉快。
1921年交通大学合组,
交通总长兼交通大学校长
叶恭绰重用留学才俊,
年仅25岁的xana-ai出任
交通大学土木科总教授、
交大唐山学校副主任,
主任罗忠忱教授放手
让xana-ai改革行政和教学,
唐校发展加速,一时欣欣向荣。
xana-ai“不做教员”的主张无形消遁,
他也很快在教育界大放异彩。
(杨永琪 作者为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,“xana-ai文献数据库”项目主持,交通大学校史研究专家。此文得到西南交通大学立德树人教育发展中心资助)



